“寶寶”“老鐵”“雙擊666”……過去,在很多人眼里,這些詞語是網絡直播間的專業用語,如果把其跟黨員干部聯系在一起,似乎有點不“搭調”。可如今,這些詞語竟然成了一些黨員干部的“辦公用語”。如此反差,都是直播帶貨惹的“禍”。
直播帶貨到底有何魅力?先來看一組報道:前不久,同心縣副縣長現身抖音助農直播“帶貨”,創造了140萬元的業績;幾天前,吳忠市市長借助網絡推介當地特色產品,簽下了億元大單;近期,我區一些地方、單位、企業的領導,將與某網購平臺一起走進寧夏各大景區、特色美食店、八寶茶體驗館,現場為寧夏文旅“帶貨”……顯然,直播帶貨在市場銷售方面的潛力是巨大的,甚至不可估量。尤其在受疫情影響的當下,面對農產品滯銷難題,黨員干部走進“直播間”,利用“天然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為當地農產品“代言”,極大地促進了農產品銷售、開拓了市場,可謂一舉多贏。
直播帶貨之所以有如此威力,究其原因,就是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重塑,深刻地改變著政府、市場和社會關系。可以說,互聯網思維已是發展的必須條件。而黨員干部直播帶貨,這就是一種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的政務服務創新之舉,其積極作用毋庸置疑。
順趨勢、有潛力、效果好,就得千方百計地打好這張牌。其實,無論是黨員干部直播帶貨,還是明星、“網紅”達人直播帶貨,最終決勝因素,不在“直播解說中”,而在“線下汗水里”。猶如網絡購物一樣,直播只是產品與消費者“初次見面”,能否最終贏得消費者“芳心”,并收獲越來越多的“粉絲”,需要生產、包裝、倉儲、物流、售后等一系列工作支撐,任何一個環節不到位,就會成為兔子的尾巴——長不了。因此,在各方紛紛搶灘直播帶貨之時,如何抓緊時間補上短板,讓各個環節均如直播一樣完美,是一道必須答好的考題。
誠實守信、貨真價實始終都是贏得市場的不二秘訣。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在好品質上做文章,注定沒有未來。為了群眾的好日子,黨員干部勇敢地走進了“直播間”,各方更應該懷著誠心扎實地干好“線下事”。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來之不易的好勢頭延續下去,才能在這條路上行穩致遠。(虎 權)